鹿邑县
鹿邑县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,总人口118万人。鹿邑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皖江经济带、长三角的枢纽。
历史沿革
夏商时期,境内置小诸侯国(今鹿邑县太清宫镇)始称“厉(Lài)”,属豫州。此乃鹿邑县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,距今已有4000余年。此设置一直延续至西周。
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迁都洛邑,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,一度名相和鸣鹿(今鹿邑县辛集镇),均属豫州陈国。公 元前 571年,周敬王42年7月(前478年),楚惠王灭陈,苦又属楚。秦时,苦县属豫州陈国。
西汉,苦县属兖州淮阳国。新莽时期改苦为赖陵,建武元年(公元25年)光武帝改赖陵复苦县。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献帝封曹操为武平侯,食邑于此,属豫州陈国。现鹿邑县境内还存有三国曹魏修建的武平城(今鹿邑县邱集乡武平城村)及观武台(今鹿邑县玄武镇)遗址。
晋咸康三年(公元337年),改苦为父阳和武平属陈留郡。南北朝孝明帝正光年间改父阳为谷阳,属陈留郡。
隋,谷阳属豫州谯郡。开皇十六年(公元596年)更武平为鹿邑,并移治今试量镇属淮阳郡。大业十三年(公元617年)农民军田黑社占据鹿邑,改鹿邑为涡州。
唐,武德三年(公元620年)田黑社败,更涡州复名鹿邑。
宋,大中祥符七年(公元1014年)改真源为卫真和鹿邑同属淮南东路亳州辖。
元,至元二年(公元1265年),鹿邑、卫真两县合并,取名鹿邑,治所设置在今县城,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亳州。从此,县名始一,境域至清末亦无大变化。
明清时期,鹿邑均隶属河南归德。
民国时期先后属开封、商丘、淮阳等专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鹿邑县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设置,有过几次较大的变动和调整。建国初期,鹿邑县先后属淮阳、商丘、开封、周口等专区。1968年6月属周口地区。2000年6月至今,国务院批准周口撤地设市,鹿邑从之。 2014年1月1日,鹿邑晋升为省直管县,由河南省政府全面管辖 。
4个街道:真源街道、卫真街道、鸣鹿街道、谷阳街道。
两个管委会:农场管理委会,产业集聚区管理委员会。
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真源办事处。
地理环境
位置境域
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,北临太康隆起,与华北盆地开封凹陷相近,南界亳州-郸城大断裂,与郸城隆起相接,东连鲁西隆起,西接豫西隆起。总面积1238平方公里。
地质地貌
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,鹿邑凹陷形似“萁状”,呈北东走向。以新生界地层为主,底部为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。鹿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。 境内地势平坦、低缓倾斜,西北高、东南低,自然坡度为1/4500-6000,海拔37.4-46.5米。最高点在玄武镇崔庄,海拔46.3米;最低点在郑家集乡王竹园,海拔37.4米。高差8.9米。
鹿邑县土壤有潮土、砂礓黑土两个土类,3个亚类(含黄潮土、褐土化潮土、砂礓黑土),6个土属(淤土属、两合土属、褐土化两合土属、黑底淤土属、黑老土属、褐土化淤土属),23个土种。鹿邑地表土壤养分含量是:有机质含量不高,富钾贫磷,氮素不足。PH值6-8,绝大部分6.7-7.2。
政治
政府主要领导人(截至2015年):
县长:朱良才(兼);
副县长:陈涛、李玉金、李建华 、丁钦印、杨彩、武卫东、李帮儒 、侯自峰;
县长助理:王玉超
经济
鹿邑县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.47亿元,比上年增长9.9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3.4亿元,增长14.3%;工业用电量3.82亿千瓦时,增长24.41%;固定资产投资134.82亿元,增长19.8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.07亿元,增长30.4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.5亿元,增长13.6%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4元,增长10.5%;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70元,增长11.8%。荣获“全省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县”、“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”、“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单位”等荣誉称号,继续保持了“全国双拥模范县”、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、“全国绿化模范县”、“全国生猪调出大县”、“省级文明城”和省“红旗渠精神杯”荣誉称号。
第一产业
鹿邑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农业大县,主要农作物有小麦、玉米、高粱、棉花、烟叶等。
2014年粮食总产92.04万吨,实现“十一连增”。积极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扶持资金4000多万元,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。8家企业被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。辅仁药业集团被评为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。
2013年,粮食生产实现“十连增”,粮食总产18.4亿斤,增长1.6%,再获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。建设22个高标准粮田“百千万”工程示范方,培育27家产值过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,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6个,新发展种养大户500多户,保持“全国生猪调出大县”荣誉,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。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植树造林1.3万亩,植树182万株,均超额完成责任目标,顺利通过省级林业生态县验收;治理重点沟河10条,新挖沟渠12条,新建维修桥涵392座,新打机井950眼,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,连续九年夺得省“红旗渠精神杯”。
第二产业
2014年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.75亿元,增长36.9%;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亿元,增长22%;规模以上从业人员2.7万人,增长31%;实现税收3.3亿元,增长12.6%,被省政府评定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。上市公司辅仁集团总部顺利入驻鹿邑;两家企业入选2014年度全省百强企业。全年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5个,合同金额314.7亿元。在承接产业整体转移上取得新突破,实现了鹿邑招商从“招企业”到“招产业”的转变。展翠食品、华泰实业、铃木电梯、供销物流、豪瑞斯木业、中原户外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。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500万美元、增长44.2%。加快推进项目建设,3·10工程进展顺利,基本完成年度计划。强化要素保障,加强征地报批,出让国有建设用地1457.6亩,成交金额7亿元。
2013年为工业企业供地1100多亩,协调贷款9.8亿元,中国银行落户鹿邑,金融环境更加宽松。建成投运赵村220千伏输变电工程,实现我县输电电压等级由110千伏向220千伏的历史性跨越,用电紧张局面得到有效改善。产业集聚区工业物流园区、户外休闲产业园、是锦毛都产业园、产业集聚区第一新型社区开工建设,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,新铺设供水管网6000米、供气管网8000米,改造高低压线路14500米,新规划110千伏变电站一座,新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,成立了统计分局和警务室,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。产业集聚区新入驻工业企业10家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2家,实现营业收入200亿元,增长43.8%,工业增加值52亿元,增长39%,税收2.93亿元,增长31%,从业人员2万人,增长89%。农副产品加工、尾毛纺织、医药日化三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,产业链进一步拉长。实施品牌兴县战略,新注册商标23件,帮助企业申报驰名商标2件,三和皮革等3家企业被确定为县质量标杆建设重点企业,组织宋河酒业成功申报省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,辅仁药业成功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,宋河粮液被评为“中国网络十大畅销名酒”。
第三产业
鹿邑县形成了皮革、粮食、医药、肉食、尾毛、草编、板材、纺织八大产业特色:
2014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,商务中心区建设进展顺利。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,商品房销售创历年新高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,参与投资拍摄电视剧《老子传奇》;越调电影《圣哲老子》首映式在省人民会堂播出后获得好评。央视4套“走遍中国”、央视7套“美丽中国乡村行”、央视10套“探索与发现”等相继播放老子故里专题片。组织参加第十届深圳文博会和中原(鹤壁)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,我县非遗文化产品虎头鞋、虎头帽和尾毛制品等得到省领导的高度评价。第三产业增加值63.8亿元,增长10.1%,三次产业比重达到20.7∶53.3∶26。
2013年,举办了老子庙会、老子诞辰2584周年公祭大典、“大道西行·重走先哲出关路”、豫陕自驾逍遥游等旅游推介活动,签订了豫陕两省五地四景区合作联盟战略协议,实行资源共享、线路同推、门票互通,游客接待量增长18.5%;编撰弘扬老子文化、宣传老子故里书籍5部;组织人员参与央视科教频道《百家讲坛》栏目录制曾仕强先生解读《道德经》活动;配合央视国际频道《走遍中国栏目》拍摄了《鹿邑:老子不老》专题片并播出,实现在央视播出老子故里专题片的突破;协助完成越调电影《老子》的拍摄工作。曲仁里老子文化产业园区被命名为“省级文化产业园区”,并入围省文化产业“双十”工程候选单位。中棉农贸市场、华联商厦城市广场开工建设,传统服务业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变。鹿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9.16亿元,增长15.1%,各项贷款余额76.71亿元,增长27.58%。鹿邑新增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共计30亿元,是责任目标的1.5倍,实现资金流出地向资金流入地转变,有力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。
社会事业
城市建设
截至2010年,城区有公园二个(陈抟公园、滨河公园),景区两个,有水厂一座,深水井四眼。县城市区北靠涡河,城区内有风景河、护城河两条河流。县城规划区面积80平方公里,已建成35平方公里,中心城区人口达26万,城镇化率达38%。
基础建设
鹿邑县城 (5张)
2014年组织实施项目16个,总投资约57.4亿元。文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。滨河路西段、鸣鹿路北段、鹿穆路和商厉路东段建成投入使用,连接新老城区的博德西路进展顺利。新区管网实现联通,新区污水处理厂建成。鸣鹿棚户区改造安置区投入使用,已搬迁居民4000多人,产业集聚区第一社区建成、即将搬迁,黄盆安置区即将建成。总投资5630万元,改造S210、S326等干线公路21.5公里;投资714万元,改造产业集聚区桥梁4座;投资4500万元,改造农村公路72公里。争取上级电网投资1.2亿元,完成110千伏邱集变电站扩建和35千伏宋河变电站新建工程,110千伏涡北变电站运行,改造农村配电台区247处,电网承载能力明显提升。城市管理进一步加强,大力推进违法建设专项治理,深入开展“七城联创”活动,被省爱委会命名为“省级卫生城”。
交通
铁路:禹亳铁路
拟建中的禹亳铁路将穿境而过设鹿邑站。
G311国道、S207省道和S214省道均在城区交汇并向周边地区环形辐射。
高速公路:永登高速
航运:涡河
历史文化
名称来历
鹿邑古称“苦”(hu)、“真源”、“谷阳”、“仙源”、“卫真”等。在历史上,曾有三位皇帝颁诏钦改鹿邑县名,唐高宗于乾封元年(666年)下诏改县名为真源,寓鹿邑为真理(道家思想)的发源地。武则天称帝后尊李母为先天太后,于载初元年(689年)下诏改真源为仙源,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,而老子生地则为仙之源。宋真宗到鹿邑拜谒后,下诏改县名为卫真,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(真理)的至尊地位。隋朝开皇18年,与之相邻的武平县内因“麋鹿甚多,常闻鹿鸣”而已经将县名改为鹿邑县。《许志》曰:“元初避水东迁,今地并卫真,仍曰鹿邑,而旧鹿邑废。”区划设置十分明了:卫真和鹿邑两县合并后,县名沿用“鹿邑”,治所迁至“卫真”。自元朝开始,县名沿用至今。
文物古迹
鹿邑的文物古迹众多。经普查发现龙山文化遗址2处,古墓群8处,古建筑6处, 碑碣11通。革 命遗址4处,烈士墓群5处。至2005年末,已公布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,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。太清宫、老君台、陈抟庵等 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鹿邑有众多的风景名胜,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都有评选“七台八景”活动。
饮食文化
鹿邑县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,两年三茬作物种植,粗粮作物以玉米、高粱为主,油料作物以大豆为主,经济作物以棉花、烟草等为主。鹿邑人主要以面食为主。饮食早晨以馒头、糊涂(粥)为主餐,中午以面条为主餐,晚上以馒头和米汤为主。
名优特产
旅游
太清宫
明道宫
)
明道宫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,始建于汉代(公元743年),兴盛于唐宋。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、哲学家、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传道讲学的纪念性建筑群。
著名景点:伊人宛在坊、升仙桥、犹龙堤、迎禧殿、玄元殿、享殿、升仙台等。
鹿邑名人
城市荣誉
中国中部百强县
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
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县
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
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县
河南省食品工业强县”等荣誉称号
全国双拥模范县
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
全省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县之一
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
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
全国产棉大县
全国商品粮基地县
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
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
河南省供港活牛出口基地县
参考资料
词条标签:
自然地理 , 中国地名 , 中国其他行政区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