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清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,东邻曹操故里亳州,北接古城商丘,南连淮阳,西北望十朝古都开封。北距陇海铁路50公里,东距京九铁路25公里,许亳高速穿越而过,311国道路过景区门口,围绕鹿邑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,形成了起东连西,起南贯北的黄金交通枢纽。
鹿邑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,道教文化发源地,道教的祖庭和李氏之根。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,2008年11月鹿邑县通过国家验收成为“中国旅游强县”。
太清宫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(165年),初名老子庙。唐高祖武德三年(620年),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,以老子庙为太庙,大兴土木,修建殿宇;唐乾封元年(666年),加封老子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诏建紫极宫;唐光宅六年(684年),武则天追封李母为“先天太后”,并建洞霄宫以祀李母;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(725年),加封老子为“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”,亲为《道德经》作注,并御书全文镌立《道德经注碑》一通,于天宝二年(743年)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。唐朝太清宫分前宫和后宫,两宫相距一华里,中有清净河,河上建会仙桥相连;前宫住乾道,后宫住坤道。两宫共占地872亩,有殿阁六百余间。前宫午门耸立,御道坦直,宫内以太极殿为中心,周围有七元殿、五岳殿、南斗殿、虚无殿、清静阁等,太极殿内供奉老子塑像,殿前有铜铸八卦炼丹炉一尊,殿侧有铁柱一根,传为老子“赶山鞭”,实为老子任柱下史之标志;殿东有水井一眼,传为老子出生时九龙取水浴体处,故人称“九龙井”;宫内碑石林立,古树葱茏,清静幽雅,壮严肃穆。唐末毁于兵火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,赵恒亲临太清宫,大排祀典于宫,又于宫东侧镌立御书《先天太后之赞碑》一通,并下诏扩建庙宇;北宋末年“靖康之乱”时该宫又遭劫烬;金元时增修,明万历七年(1579年)再次修缮,清康熙十年(1671年)重修。
太清宫现存文物古迹众多。主要有太极殿、三圣母殿、娃娃殿、阴阳柏、九龙井、望月井、灵溪池、柱下史之柱、唐道德经注碑、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、先天太后之赞碑、金续修太清宫记碑、元执照碑、元圣旨碑、元海都太子令旨碑、清重修太极殿碑、老子诞生处碑、奥敦妙善石棺等等。
2005年鹿邑县委、县政府成立了太清宫开发建设指挥部,对太清宫景区实施开发建设,分期分批为景区开发建设进行投资。目前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已经落成。包括:先天太后墓修复、山门、围墙、广场、神道、水系、绿化、碑亭、东西展廊、桥涵以及景区外大型停车场等。并对遗迹、遗址和古碑刻进行了保护和开发。
2007年启动二期工程,包括老子文化广场、老子故居、翰轩苑、道源碑林、三清大殿等景观景点修复建设,该工程工程已于2008年4月底全部竣工,现已正式对游客香客开放。圣母殿正在紧张施工中。
老子文化广场2007年开始筹建,2008年4月底全面竣工。老子文化广场紧靠太清宫南大门,311国道南侧。该广场按太极八卦图案设计、循地天人和内涵建设,其规模和品位达到省市都市级广场水平。广场屹立的老子雕像高达27米,是全国最大的,与醒目的太极图案构成了道教祖庭最靓丽的标志。老子文化广场其工程之大,品位之高,文化蕴涵之深,都体现了鹿邑县委县政府创建高品位旅游景区的决心。
太清宫整个工程建成后,将恢复盛唐时期的规模。成为集“文物保护、旅游观赏、宗教活动”于一体的大型景区,又是中国最能体现老子文化的主题宫观。它不仅吸引了无数国内游客,同样吸引了诸多海外游客。几年来,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,不远万里来到鹿邑太清宫,或观光,或考察,或祭拜,颇有收获并满意而归。不少专家评论说:“鹿邑太清宫老子出生地是中国的,也是世界的”。目前太清宫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子故里、道教祖庭、李姓祖根、道家之源。
鹿邑县太清宫景区是旅游界的后起之秀,是中外游客心目中的“东方明珠”。
鹿邑县太清宫景区景点介绍
老子文化广场 紧靠太清宫南大门,311国道南侧,东西宽232米,南北长289米,占地136亩,总投资4000多万元。该广场按太极八卦图案设计、循地天人和内涵建设,其规模和品位达到省市都市级广场水平。广场屹立的老子雕像高达27米,是全国最大的,与醒目的太极图案构成了道教祖庭最靓丽的标志。老子文化广场其工程之大,品位之高,文化蕴涵之深,都体现了周口市委市政府、鹿邑县委县政府创建高品位旅游景区的决心。
老子文化广场牌坊 “老子文化广场”是著名书法家、全国书协主席张海亲笔题写。两侧题词分别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云平、马国强、李刚田、张剑锋、吴行、周俊杰所题。
老子文化广场盘龙灯柱 牌坊前12根盘龙灯柱和牌坊两侧的犹龙石雕将会引领你进入“龙翔九天中,云海难觅踪”的犹龙境界。
老子文化广场老子雕像 雕像高27米,由365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。365块花岗石象征老子故里人民在老子道家思想精髓感召下,年年365天,风调雨顺,昌泰安康。
老子文化广场发光石碑 发光石碑共4个,每个正面分别是明、唐、元等朝代的4位著名的书法家绘制的老子画像,其它两面分别是古今中外的文人、唐朝皇帝对老子及其《道德经》的赞美与评价。
老子文化广场铜雕 铜雕共8座,再现了老子周游讲学、仕周史官、设坛讲学、至秦大道、函谷著述、孔子问礼、点化子期、西出函关的生平事迹。此雕系老子设坛讲学。
山门 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,就是太清宫的山门,即正门,是汉唐宋元等代帝王朝拜老子进出的宫门。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仿古宫殿建筑,面阔5间,进深3间,两侧配有歇山式阙楼和廊坊。你们看,中间门洞的上方有一块匾额,上面题写“太清宫”,两边楹联为“地古永存曲仁里,天高近接太清宫”,它意涵老子哲学思想与老子故里太清宫源远流长。门的两边有两尊石狮,以显示过去帝王的威严。门前有御道广场,青石铺路。广场东西各立一块石牌,分别是太清宫为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遗址单位”、“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”。
太极殿 是太清宫主体建筑之一。该殿建于民国二年。是汉、唐、宋、明、清不同时期的建筑材料构筑成的混合性建筑。可以形象地概括为汉唐础、宋拱、明檩条。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把辉煌盛大的太清宫彻底破坏焚毁,留下的只有那些搬不走、烧不毁的石雕磉石(柱础石)和豪华沉重的建筑构件。每当这些大型古建筑被历史摧毁后,在下一个朝代进行大规模的修缮时,都会留用一两块上次修建神殿时的磉石,作为前一朝代的时代精髓保留其中,成为永世不可泯灭的历史见证。
太极殿老子神像 神像塑于1992年,当时的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道教协会会长、北京白云观道长闵智亭亲自为这座神像开光。而且把白云观的镇观之宝--唐王赐给白云观的一件金丝道袍带到这里,并亲手披在了这尊神像上。老子神像涂刷的金粉、像前的楠木香案都是海外道教信徒捐助的,价值十分昂贵。老子面前站立着的四个人物雕像分别是唐高祖、唐太宗、唐高宗和唐玄宗,印证了太清宫作为唐王家庙的地位。
三清大殿 该殿位于太极殿后100米处,设计为重檐庑殿式仿宋风格的宫殿建筑。面宽9间,进深6间,殿高18米,面积1500平方米,青黑色琉璃瓦复顶。
道教有“一气化三清”之说,道教的最高境界称为“三清”,即玉清、上清、太清。三清各为一级洞天,各有天尊主持。在我国古代道学思想中,认为小乘修炼是做人的根本,一个庞大的人类社会,需要有一种能够制约人们行为的规范,以此来区别美丑善恶,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德。几千年来约束人们行为最有力的规范就是道德。因此,道家把涵养道德作为最高级的修身境界。道家认为一个人只有道德高尚,才有资格去接触中、高级的修炼内容。道德高尚的人经过刻苦修行,启动灵感之后方能获得宝贵的修真秘诀,并沿着正确的修身道路可以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。所以这就是在三清大殿的正殿供奉的三清真神正是道德天尊、灵宝天尊、元始天尊的原意和秘密所在。
三清大殿殿内供奉玉清原始天尊、上清灵宝天尊、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。三位尊神的形象高大精致,各具特色。殿壁装饰以精美的壁画,壁画内容亦反映道教文化之涵意。它将完善太清宫宫观道教格局建筑体系,成为道教信徒拜谒道祖的圣地,成为名副其实的道家之源、道教祖庭。届时,香客游客可在像前香案,分别敬上三炷瑞香,蒲团打坐,静思悟道,别有一番人神和谐的情趣。
老子故居位于太清宫景区中部,占地36亩,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,仿汉风格,是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。故居由前主院落、后主院落和仆院三部分组成。前主院落包括正堂、东堂、西堂、望楼和灶房;后主院落包括寝房、东厢房、西厢房和仓楼。仆院有仆房、牛舍等。宅院依山傍水,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生活的场景。
道源碑林 占地30 亩。入口处为雕花门楼状,正面是唐朝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老子全身石碑像。碑林内主要有国内81位知名书法家书写的《道德经》章句勒石竖立,整理勒刻了唐玄宗李隆基、宋徽宗赵佶、明太祖朱元璋、清世祖福临4位皇帝所注的《道德经》序,刻绘了老子圣迹图。
太清宫西展廊 展厅主要展出的是道教祖庭太清宫的历史沿革,道教风貌,道教历史人物和中国道教名山宫观。西展廊展厅南北长160米。这里展出的是西周长子口大墓发掘情况及出土文物。1997年河南省文物局在太清宫举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,出土大批精美的文物,其中青铜器68件、兵器及工具20余件、玉器80余件、陶瓷器100余件,加上大量贝币、骨镞,总数达千余件。被评为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提名奖,其发掘报告,被提为中国社科院基金项目,称誉为“葬品丰富的地下博物馆”。
展出的还有太清宫洞霄宫遗址发掘和出土的部分文物。在洞霄宫的发掘中,发现了宋代的砖铺甬道,以及道两侧的四组柱洞,每组有七个柱洞。甬道北侧西边,在宋代地层下发现了唐代地层,在唐代地层下发现了汉代遗迹。所有这些发现,都印证了太清宫始于汉,盛于唐宋的文献记载。
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 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(1014年),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,重点记述了修复后太清宫宏大的规模和壮观的气势。
唐道德经注碑 太清宫现存最早的帝王御碑,为《唐道德经注》碑,碑文是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对老子《道德经》释文,立于唐朝天宝元年。碑身四体刻字,正反两面为正文,左右两侧为文人的题咏。此碑是唐朝遗物,又是皇帝所立,为文物中的珍品。特别是正文的隶书作品,大有唐全碑之风韵,有极高的艺术价值。
先天太后之赞碑 又称“三御碑” 宋先天太后之赞碑为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所立,御制御书并篆额,俗称“三御碑”。此碑气魄雄伟,形体高大,为全国少见。高8米,宽2米,厚0.67米,圆形碑首,浮雕二龙(复屓)蟠伏于上。内容为赞颂李母降至之德。碑石极坚,虽年代久远,碑文清晰如新。有极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。
先天太后墓 “三御碑”的后面是李母坟,又名先天太后墓。此墓于乾封元年二月,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謁老君庙,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,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,并诏令对李母坟进行整修,更名为先天太后墓,字体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真迹。李母去世后一直葬在这里。千百年来,这里香火不断,尤其到了农历二月十五至三月十五庙会期间、初一、十五,以及三、六、九日,来此进香朝拜的香客信徒更是络绎不绝、门庭若市。